首页展厅导航参观指南交通信息展示技术

title
    首页>>科技成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五)服务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渤海粮仓”使中低产田和盐碱地增产增收

单位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区5000万亩中低产田和盐碱荒地,选育了一批抗逆耐盐作物新品种,集成了多水源利用的适水灌溉技术,创立了盐碱地高效改良与适应性种植技术与产品,构建了棉田增粮与雨养旱作区增粮技术体系,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能力,有效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video:渤海粮仓]

媒体报道:

【新华网】中科院未来5年将帮助环渤海地区增产100亿斤粮食

  据中国科学院南皮站站长刘小京博士介绍,将通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区建设,大幅度提升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能力,力争实现到2017年增粮60亿斤、到2020年增粮100亿斤的目标。

  刘小京说,如今粮食高产地区已很难实现大幅增产,但环渤海平原地区的河北、山东、辽宁、天津等地有4千万亩中低产田、1千万亩盐碱荒地,如能解决这些地方的淡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等问题,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将得以发挥。

  近30年来,中科院在河北建立农业试验站,帮助河北省南皮县改造中低产田,大幅度提升了盐碱地粮食产量。

  “我做梦都不敢想,这盐碱地里的小麦产量还能到1000斤,以前每亩地能产500斤就不错,老百姓之前都为来年吃什么粮食发愁。”河北省沧州市南皮县白坊子村村民白树臣说。

  白树臣的家乡南皮县地处渤海之滨,自古以来土壤贫瘠,淡水资源匮乏,粮食产量较低,一直流传着“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这样一首歌谣。

  白坊子村村支书白普青告诉记者,小麦单产增加主要得益于中科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的成立和“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示范区的支撑,村民改种中科院冬小麦品种“小偃60”“小偃81”,加之微咸水灌溉等新技术的运用,使曾经的盐碱地变成高产田。

  中科院南皮站是1986年在承担国家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治理攻关任务基础上建立的,20134月南皮站开始承担“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是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在环渤海中低产田粮食增产研究基础上提出,由中科院、科技部联合河北、山东、辽宁和天津实施。

  南皮站建站近30年来,科研人员通过对缺水和土地盐碱两大难题进行长期攻关,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展了土、肥、水、种等多方面科研,研发了微咸水混灌技术、冬季咸水结冰灌溉改良技术、土壤肥力快速提升等一系列技术,都为“渤海粮仓”项目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南皮县中低产田粮食单产已由1985年的平均每亩300斤,提高到了平均每亩800斤。”刘小京表示,耐盐小麦和玉米品种的选育也是粮食增产的关键原因,比如“小偃81”在中轻度盐碱地种植,平均亩产约900多斤,最高1000多斤,实现了翻番;南皮站选育的HN866玉米组合,2013年亩产达1125斤,比传统品种增产15.7%

  “渤海粮仓”工程实施以来已辐射带动河北、山东、辽宁、天津500余万亩田地粮食增产。

转自新华网:中科院未来5年将帮助环渤海地区增产100亿斤粮食(http://www.cas.cn/cm/201505/t20150527_4363146.shtml

连接场馆内WIFI:LAS-Open,点击这里投票并留言

 

扩展阅读:

1.   [中国科学院官网 中科院未来5年将帮助环渤海地区增产100亿斤粮食

2.   [中国科学院官网 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渤海粮仓

3.   [中国科学院官网 科技助力大旱之年稳秋粮

4.   [官方微信中科院之声 科技撑起“渤海粮仓”

相关链接:

1.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http://www.sjziam.cas.cn/

/span>

  

(五)服务农业发展方式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