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展厅导航参观指南交通信息展示技术

title
    首页>>科技成果>>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二)服务国家能源结构优化

利用大规模压缩空气实现电力系统削峰填谷

单位: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基于超临界过程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原理,并形成了系统设计方案,在若干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建成了国际首套10兆瓦级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集成实验系统。对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利用、电力系统削峰填谷和发展区域能源系统等具有重要意义。


   

媒体报道:

【人民网】贵州毕节:招贤引智促深化改革发展

“有平台、有待遇,工作有干劲。”当记者问到陈海生来贵州省毕节市工作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他笑着回答说:来了就不想走。

2014年,中科院与毕节市政府合作共建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毕节)研发中心,毕节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项目发展,并提供资金、设备推进这一项目的落地,陈海生决定来到毕节发展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

201411月,陈海生来到毕节担任国家能源大规模物理储能技术(毕节)研发中心主任兼首席科学家,与他一同过来的,还有60多名中科院科研人员。

“既然来了,就要发挥自己的才干。”陈海生说,研发中心拟通过35年时间,逐步从学术研究、科研设施、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等多方面进行规划建设,在国际上力求将我国的研发水平提高到国际一流水平。目前,研发中心是国内唯一一个具备开展10MW级物理储能的系统集成实验研发中心。

在陈海生看来,毕节发展物理储能技术意义非凡,截至目前,研发中心的物理储能技术在储能市场占有率将达到99.5%以上,研究中心在建成以后,每年综合收入将在2000-4000万元,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100-300亿元;同时,研究中心的建立,还将提高我国及当地科研能力及科技水平,提升当地高层次的人才规模和水平。

来到毕节就不想走的,除了陈海生还有黄化刚。

2012年,博士刚毕业的黄化刚在政府的推荐下,投身贵州省烟草公司毕节市公司从事烤烟生产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这一干就是五年。

对于黄化刚来说,毕节就是他的第二个家乡,刚来的时候,黄化刚对毕节的公共设施服务和交通都很不满意,曾有过一走了之的想法。时光荏苒,黄化刚却对毕节产生了别样情愫,一来政府就给安排了一套周转房,搞科研企业和政府还给了许多帮助,而且同事们、乡亲们也都对他非常关心,用黄化刚的话说,“他们对我就像家人一样”。

黄化刚很满意在毕节的生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自己学农的专业技能,在这里真正得到了施展。在参加工作以来,黄化刚利用自身专业技能优势,申请获专利授权的研究成果20余项,在全国第一家实现将废弃烟杆转为炭基肥的规模化生产,有效地利用废弃物增强土质,同时还创新烤烟烘烤材料,利用新能源提高烘烤的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和烤烟的成本,有效的推动了地方产业经济发展和烟区脱贫攻坚任务。

在毕节,像陈海生、黄化刚这种引进的人才并不在少数,2010年来,毕节市共引进博士59名、硕士596名、本科及其他急需紧缺人才10000余名,为试验区改革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近年来,毕节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在政策机制上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引才机制,出台《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强发展型人才队伍建设推动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人才工作的政策文件,为全市人才工作的健康有序推进提供了政策支撑。

“打开山门迎英才,纳贤引智助发展”,开辟引才“绿色通道”,搭建用才平台,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毕节市人才工作奇招百出。2017年,毕节市拿出市直部门科研院所108个岗位吸引276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82人,硕士研究生194人。

 齐心合力“引”人才,多措并举“育”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优化环境“聚”人才,强化服务“留”人才,毕节市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新路子,“人才”已然成为全市决战贫困、提速赶超、同步小康的强劲支撑。(李宇、高洁)

转自人民网:贵州毕节:招贤引智促深化改革发展(http://gz.people.com.cn/n2/2017/0321/c194849-29891050.html?winzoom=1

 

扩展阅读:

1.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2.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国家973计划“大规模超临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基础研究”项目2015年度进展会议在研究所召开

相关链接:

1.   工程热物理研究所http://www.etp.ac.cn/

  

(二)服务国家能源结构优化
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