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藻“榨”油推动飞机上天
单位: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首次获得了高产油脂的丝状工业藻株,对微藻航空煤油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性进行了系统评估;率先提出了微藻生物膜贴壁培养方法及光强稀释的反应器设计,解决了传统培养占地、费水和采收难等瓶颈问题。
媒体报道:
【中国科学院】青岛能源所提出利用丝状微藻产油新思路
利用能源微藻生产生物柴油,其核心在于大规模、高效、低成本培养微藻以获得大量的生物质。目前,研究产油藻主要集中在单细胞微藻为主,在室外规模培养时,由于敌害生物(主要是原生动物)对这些尺寸细小(通常直径在1-10微米)的单细胞微藻的摄食常导致培养失败,并且单细胞微藻的采收困难且成本较高。因此,获得高产油、易采收、抗污染能力强等具工业应用性状的产油微藻是微藻生物能源技术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能源藻类资源团队另辟新径,将藻种选育转移到以前未受关注的丝状微藻上。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太阳能行动计划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人员对国内外多株丝状微藻的性状进行评价,获得了一株高含油的淡水黄丝藻(Tribonema)(其丝状体长达0.5-3μm,图1)。在低光照、无任何营养胁迫条件下,实验室气泡柱培养12天,其总脂含量为细胞干重的61.3%,其中中性脂(TAG)占总脂的80%。利用40L平板反应器培养21天,细胞干重3.14g/L、总脂含量为50.23%。在不需要添加任何絮凝剂情况下,气浮法采收率达95.57%(图2);利用酸碱两步法对所提取油脂进行转酯化,其脂肪酸组分主要为C16:0与C16:1,制备出的生物柴油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同时,由于该藻丝体长,在室外经过长达1年的规模培养,未发现虫害现象,显示其良好的抗虫害特性。
该研究为能源微藻藻种筛选提供了新方向,相关成果发表在Bioresour Technol(Wang, H., etc. Integration process of biodiesel production from filamentous oleaginous microalgae Tribonema minus. Bioresour Technol, 142C, 39-44. doi: 10.1016/j.biortech.2013.05.058)。
图1 黄丝藻产油细胞形态
图2 不添加任何絮凝剂的黄丝藻气浮效果
表1 黄丝藻生物柴油脂肪酸组成
转自中国科学院官网:青岛能源所提出利用丝状微藻产油新思路(http://www.cas.cn/ky/kyjz/201308/t20130815_3912615.shtml)
扩展阅读:
1. [中国科学院官网] •【中国科学报】微藻制油在路上
2. [中国科学院官网] •【中国科学报】微藻生物柴油:标新立异中孕育创新
3.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官网] • 青岛能源所微藻生物膜贴壁培养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4. [中国科学院官网] •青岛能源所在产油黄丝藻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相关链接:
1. 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http://www.qibebt.c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