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建立国家“碳收支”评估体系
单位:大气物理研究所
科学系统建立排放清单,客观准确评估我国能源消费CO2排放量,建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评估体系,实现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
媒体报道:
自主建立国家“碳收支”评估体系
2016年11月11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组织召开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简称“碳专项”)结题总体验收会议。总体验收专家组由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院士任组长、中科院副院长相里斌研究员和原国家基金委主任陈宜瑜院士任副组长,以及来自高校、研究所和国家相关部委的学术领域专家、科研管理专家共计17人组成。中科院办公厅、科学传播局、重大科技任务局、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科技促进发展局、发展规划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人事局、国际合作局和监督与审计局的主要负责人、专项及项目负责人、大气所和项目承担单位的负责人等共计80余人参加了“碳专项”结题总体验收会议。
会议由李静海主持。他首先介绍了中科院先导专项的概况,“碳专项”属于A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突破战略高技术、重大公益性关键核心问题,促进技术变革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他指出结题验收是先导专项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是我院促进重大成果产出,实现“四个率先”的重要抓手,希望结题总体验收做到科学、公平、公正、严格,也希望能够得到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碳专项等领域未来更好发展,完善我院先导专项整体的实施部署。
总体验收专家组首先观看了“碳专项”专题记录宣传片,全面、直观地了解了“碳专项”实施情况和主要亮点成果。“碳专项”针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碳减排的国际谈判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最佳途径选择等重大科技需求,有效组织中科院和相关高校及各部委相关单位多学科交叉的优势力量,深入研究我国的陆地碳收支定量认证、碳增汇潜力与速率、增汇技术与措施、以及未来全球增暖情景与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关系的不确定性等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碳专项”实施五年来,通过“排放清单”、“生态固碳”、“气候敏感性”、“影响与适应”和“绿色发展”五大任务群的研究工作,形成了支撑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减排增汇、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数据资源体系、科学知识体系和技术支持体系;全面提升了我国在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科学研究、陆地碳收支定量评估与认证、生态系统增汇技术与措施、区域碳收支调控管理政策等研究领域的整体科学研究水平,实现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的跨越式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谈判的话语权;形成了一支具有扎实研究基础,并适应重大多学科交叉的科技队伍,实现了我国科学家进入世界前沿科技舞台的战略目标。
验收会上,中科院发展规划局黄晨光副局长介绍了A类先导专项结题验收相关情况及总体验收工作要求,具体说明了整体验收工作方案和本次总体验收的工作安排。“碳专项”首席科学家吕达仁院士从立项背景、总体目标、主要研究进展、总体水平、专项管理、分项验收等方面具体介绍了“碳专项”实施及管理总体情况。之后,科技目标与科技管理分项验收专家组组长丑纪范院士、财务分项验收专家组组长王德瑞主任、档案分项验收专家组组长姜延溪副司长分别宣读了科技目标、科技管理、财务分项、档案分项的验收意见。总体验收专家组从专项研究的重大成果、基础研究问题、观测系统和数据库建设、专项宣传和交流、国内外同行评议、气候敏感性研究、重要科研过程档案保存等方面进行了质询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总体验收专家组在听取了专项实施情况工作报告、分项验收意见、审查了专项结题验收报告及相关佐证材料后,经过质询和综合评议,同意专项科技目标、科研管理、财务及档案分项验收意见,认为专项组织院内外优势力量,在能源消费碳排放、生态系统固碳、气候敏感性、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绿色发展政策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国内外学术界认可的原创成果,提升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谈判中的话语权,并支撑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决策。总体验收专家组一致同意“碳专项”通过总体验收,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统筹部署成果的应用和后续安排。(碳专项办公室供稿)
李静海副院长主持
相里斌副院长提问
黄晨光副局长作报告
吕达仁院士作报告
专家质询
会议现场
转自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通过总体验收(http://www.iap.ac.cn/xwzx/tpxw/201611/t20161111_4695533.html)
扩展阅读:
l [中国科学院官网] •【人民网】科学家耗时五年画出我国“碳收支地图
l [中国科学院官网] •【光明日报】专家解读碳排放热点问题
相关链接:
l 大气物理研究所:http://www.iap.cas.cn/